你害怕无聊吗? -不,挺好的。 《幸福之路》后

你害怕无聊吗? -不,挺好的。 《幸福之路》后

"二十岁的人认为人生到三十岁就结束了。五十八岁的我已经不这么想了。或许,像挥霍经济资本那样挥霍生命资本是不明智的。或许,无聊的某些成分是人生题中应有之义。"

人们的沉闷乏味少了,无聊却变多了。这里所指的无聊又区别于沉闷乏味,同样是无事可做,沉闷乏味的人选择追求刺激,而感到无聊的人是从心底觉得什么都不想做的,这点上,无聊和乏味是完全不同的。一者是绝望,一者是希望。

“无聊本身只能由时间来消解。”

或许睡一觉就好了,睡一觉就又有精力有期待去玩游戏了

“过度兴奋者像食辣成癖的人,别人无法忍受的辣对他而言淡而无味。”

于是几个比较极端的状态:

联想到多巴胺的机制,但这个是站在个人感受的。

①.无聊时该做什么?

(看书,看电影,做笔记,跑步都是很好的恢复愉悦的方法,甚至早点睡一觉也好,而不是想着没什么游戏可以再打了。)但无聊本身只能由时间来消解,行为本身的意义只是让无聊的过程找到意义。

②.乏味时又该做什么?

(玩就好了,注意不要过度兴奋)

这是和我相关的,其余思考太多也无用。

-感到乏味的时候最容易感到期待的。

乏味本身让人动力满满,但这个动力是针对于寻求刺激的。刚刚做完一堆低刺激的事情,这时感到游戏,刷B站本身是这样令人期待。

首先,这种时候要让我看书是不可能的。虽说有什么"先定一个目标,看完十五分钟之后想做什么都行。"的那我很相信在那十五分钟的后半段,我会每分钟看三次表,接着在将要到十五分钟的时候就提前结束计时跑去玩游戏,这时的游戏有一种正当化的吸引力。沉闷乏味给人的能量就是这么大。给人期待,给人想象。我在学校就时常涌起这样的感受。

-当追求刺激的时候尽量不能进入麻木阶段。

举例,我一般是带着一种难以估量的期待感和幸福感去点开觅长生的(一款游戏),刚开始我探索,看剧情,一切生动有趣。但一旦这个时间拖的过长,我就会陷入一种麻木之中,这时我不愿停下游戏,但又明显地觉察到游戏给我带来的厌烦感。要在进入这个状态之前关掉。浅尝辄止。

-过度兴奋后通常是无聊。

与上边描述的之外,这种无聊还带有一直用强烈的后悔感。是身心的双重不适。无聊只能通过时间来消解,行为的意义大概就是让无聊的过程有点精彩,有点小确幸。

无聊时做什么呢?

无聊时适宜看书,看小说,电影这类无需刻意分析什么的东西。这时不会因为乏味而坐不住,虽然最低迷但是最冷静,我习惯洗个澡,这是个好方法。在这时看的过程中,偶尔会遇到前几章中所提到的”闲情逸致“,可以让人再次焕发阿来所说的”情感“。这个阶段跑步也是可以的,但总要克服一下低迷情绪去做,这时十五分钟原则就很好用了。

-无聊过后又是乏味,又是感到期待。

这三者的循环构成了我的生活,看来无聊必不可少,不然就容易陷入过度兴奋状态直至无从追求兴奋,从而觉得万事万物都是沉闷乏味,无从期待,也就是生无可恋。而无聊的存在就很好地得以回到低刺激阶段,进而对事物又一次产生期待。想想产生期待的那一刻,我觉得这是生活啊。

从这一点看来无聊对人类进化和生存是有益的。那么无聊本身也就变得可亲了。

我们要尽避免的,是过度兴奋过后导致的抑郁式的无聊,这样的无聊,不仅长时间而且痛苦。同时也要注意为了避免陷入无聊而可压抑着不让自己找寻刺激,即长时间让自己处于沉闷状态,就算沉闷还是要看书,何苦呢。而且这样也不利于循环。我认为,无聊反而是人最佳的创造时刻,看完小说、电影后勃发的表达欲,写下后即进入产生期待的乏味阶段。

于是:

罗素说本书并不是专业书,而只是日常生活中自以为一些有用的常识和准则。真的很日常生活呢,而我讲的也并没有具体“无聊时看多久”,“乏味时玩多久”,这些都只是自己感觉,而我自己却是个感觉糟糕的人。

  •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