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后
「看那么多电影,还不是要回来啃老。」
最扎心的一句话。
当作家,我也想过。直到高中我还在想。
但如果以前有着年龄小所以可能性很多这种借口,那么当年龄不再是优势的时候我是不是就开始收心了?
是的,我有一点。同时我讶异于我以前所有的幻想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幻想,仅有极少数付诸行动。
而当时间过了,我是否又能拍拍屁股说,幻想的年纪已经过了。而再到网络上搜索一下,会发现不少网文大佬都是初中开始直接投稿,我惊异于我们之间行动力的差距。同时怀疑自己的幻想是不是只是一种浪费时间。
但是如果从这里想的话就又歪了。
「那部电影对我来说并不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如果说把他们拍的电影公映出来,以国内大部分人的水平,估计给不出个及格的评分。也就是说,沉没的概率是很大的。
但是问题来了,公众的评价是否是评判电影的标准?这么说就懂了,虽然大部分评分差的电影都不值得一看,但不少评价好的电影在我看来也有烂的彻底的。也就是说,公众评价,只是一种参考标准。
而评价,或者说感受这种东西,向来是很主观的。
对老胡来说,那部电影意义非凡。对共鸣者来说,一些常人看来无聊透顶的文艺片却是极致的表达。
我追求的东西错了。
我希望能够远程办公,居家办公。或者直接不用办公。这一点是初衷。
但是渐渐演变就有点偏离了。
因为我需要不去上班->我需要过人的能力->我需要在某方面有所建树->我需要被别人认为是成功的->他人的评价大于自我的评价
这就是一种被现实感染的畸形的演变。让我的初衷变得偏离,让原意是自我提升,变成了追求别人的认可。那么这种追求的错位可能反过来降低我本身。
无迹可寻的成功和有迹可循的自我提升。
普世上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刻的。不管是写作,电影制作,游戏制作,投资...anything。
但成功人士往往会过度吹嘘自己的波折经历,从而来塑造自己的一种坚忍的形象。以及给普世带来一种错误观念,成功是努力的结果。
而这个错误观念带来的结果就是,无数努力的人到最后,或者还不用到最后,中途就开始感到迷茫了,特别是看着幸存者偏差群体的存在,就格外显得自己挫败,看不到自己拥有的。但向前抓,普世的成功无迹可寻。
就像我之前说的,目标错了,首先,成功这鬼东西是公众定义的。它首先就只是一个参考标准。
一个诡辩:
一个老乞丐,住在街上二十多年,街上每个人都认识他,他也毫无抵触地接受任何一个人施舍来的东西,以及白眼。
一个富商,这条街上最有钱的人,但是,你得知死神会在两个月后的午时来找他,他得了肺结核。
如果你选择,会选择哪一个?乞丐还是富商,是没尊严地接着活上十年二十年,还是在临死前两个月肆意挥霍?
普世的意义衡量通常是不可控的,追求普世意义的成功,无异于一种赌博。赌博这件事本身就可以单拎出来讲。
你追求失败后的失败经验总结,不一定指向的是成功;而成功者的自我吹嘘,也不一定指向成功。从来不由哪条路标明了它指向成功,越是把它当作目的,可能偏离得越远。
在我看来,自我提升还更有意义一些。
但自我提升也面临另一种境况,就是,如果终有一死,那么自我提升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哪里?
有意思,有意思。暂时没想到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