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论跑步时,谈些什么》阅读手记
《当我谈论跑步时,谈些什么》阅读手记:
我并非要在这里高谈阔论、振臂一呼:“来呀!让我们每天跑步,永葆健康吧!”归根结底,这些都不过时思索片段,抑或是自问自答——对我个人而言,坚持跑步究竟有何意味。仅此而已。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对跑步有什么意义也没有概念,只是在此探索。
我看的大部分小说,电影,大概都是如此,不仅没有把明确的观点摆在台面上,甚至作者自己在写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是在探索。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概能概括那种探索,所以越是试图从其中硬性分析作者的“思想”,文章的“主旨”,就越是显得愚蠢。
我以前就是这么不喜欢做阅读题的,一篇好好的小说,原本有很多可能性,但偏偏要被标准答案定格在解析者的个人局限上。
但我发现我前阵子竟然也试图做类似的事情,可怕。顶多,只能是讨论自身一些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对作者的“思想”进行分析。对自己,不对作品,这才是我想做的,这个可以写进我的评测准则。
希望一个人独处的念头,始终不变地存于心中。所以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时间,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跑步时附上脑际的思绪,很像天际的云朵,形状各异,大小不同。它们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
我在跑步的时候,总是隔一段时间就眺望一下天色,以前习惯下午三点半左右非常热的时间段去跑【没有防晒,没有帽子,我太勇了】,天色变化是最快的,从阳光直射到晚霞,到黄昏到暗下来,不过两个小时之间发生的事情。
跑步的时候,所有“正经”的,“重要”的事情似乎都不会浮上脑子,最初只需要在意自己的体力,下一步,呼吸。大概在跑半小时之后,可能进入一种“禅定”状态。好久没体验了。
跑步和坐禅的感觉很像,因为我经常半睡半醒地跑步,我打坐的时候也半睡半醒。
我不折不扣地迎来了五十多岁,这种事情在年轻时无从想象。
对村上来说,二十一世纪在年轻时是无从想象,但对我来说,二十二世纪大概是没有机会。
以前,高考结束后的暑假无从想象。
现在,成为社畜无从想象。
这些总是不经意间就跨进去了,然后带着一点“受宠若惊”,和一点“无所适从”。
对学习产生兴趣,是在规定的教育体系大体修完,成了所谓的“社会人”之后。我明白,对感兴趣的领域和相关的事物,按照与自己相配的节奏,借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追求,就能极其高效掌握知识和技术。比如说翻译技艺,也是这么无师自通的,说来就是自掏腰包,一点一滴学了来。花费了许多时间,技艺才得以成熟,还反复出现过错误,可正因如此,学到的东西才更加扎实。
无师自通的人几乎都能成为大佬,而“学院派”,或者说在被刻意培养和引导的,把一切东西都摆在餐桌上任由取食的,几乎都是到了某个阶段就不知所措了,感到难以寸进了。
我试图摆脱老师的教学体系来自学,但我又陷入一些问题,比如,动力,反馈。有些人因为项目需要而去学,这种学有点累,但是可以很快并且很清楚自己学到什么深度就够了。但我更佩服那些对知识和技术本身感兴趣的人,没有攀比,没有目的,只是纯粹自己感兴趣。
这种很少,而且几乎都要在某方面达到入门后再深入一段才能体会到,但是我往往更容易再入门后不知所措然后劝退。┭┮﹏┭┮
在开店时代,也是根据同样的方针行事。许许多多的客人到店里。假如十个人当中又一个人说:“这家店很好,很中我意。下次我还要来。”就已足够。十个客人当中只要有一个回头客,这店就能够维持下去。哪怕有九个人觉得不中意,也没太大关系。
...
《寻羊冒险记》之后,我便以这样的心态写作小说。读者随着作品陆续发表而不断增多。最令我欣慰的,是我的作品有了许多热心的读者,亦说是那“十分之一”的回头客实实在在在增加。
我更在意自身感受,并且留下的人不在多,而在交心。
我试图抱着这样的心情写着博客,写着日记。我觉得这样对我而言比较好,就像独自钓鱼对亚瑟摩根比较好。
《当我谈论跑步时,谈些什么》
即便练习量有所下降,也不可中断练习两天以上,这是积累跑量时的基本规则。肌肉很像记忆力良好的动物,只要注意分阶段地增加负荷量,它能自然地适应与承受。示以实例,反复地说服肌肉:“你一定得完成这些任务。”它就会“明白”,力气逐渐大起来。当然需要花费时间。过分奴役,它会发生故障。然而肯花时间,循序渐进,它就毫无怨言,只会偶尔苦着脸,顽强而顺从地不断提升强韧程度。
...
倘若一连几天都不给它负荷,肌肉便会自作主张:“哦,没必要那般努力了。啊呀,太好了。”自行将承受极限降低。肌肉也同有血有肉的动物一般无二,它也愿意过更为舒服的日子。
hh,连续跑步的时候,一天的休息是意外的恩宠。但第二天心里其实就开始怠惰初显了,不仅肌肉在自作主张地松懈,思想更是容易自我说服然后从此再也不出门跑了,然后渐渐躺得心安理得。【这次又躺了两个月】
我不知道是第几次了,但我还是要这么说,明天我要出去跑步,每周四天外出加两天力量训练,加一天休息日。
因为最近又躺了很久,所以最开始应该是20,30分钟。力量训练多练单腿硬拉即可。
跑量不宜突然增加,比如报复性地,之前在躺了三个月后,刚开始两周每周40~50公里,然后就膝盖有点疼不得不中断停下来休息了。循序渐进循序渐进。
才华之外,如果再举小说家的重要资质,我将毫不犹豫地举出集中力来。这是将自己拥有的有限的才能汇集,尔后倾注于最为需要之处的能力。... 我每天在早晨集中工作三四小时。坐在书案前,将意识仅仅倾斜于正在写的东西里,其他什么都不考虑。我以为,哪怕脑子里充满了妙思,假使牙痛不易,那位作家恐怕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因为他的注意力受阻于剧烈的疼痛。
继集中力之后,必须的是耐力。即便能够一天三四小时集中意识执笔系作,坚持了一个星期,却说“我累坏啦”,这样依然写不出长篇作品来。每天集中精力写作,坚持半载、一载乃至两载,小说家——至少是有志于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必须具有这种忍耐力。...
值得庆幸的是,集中力和耐力与才能不同,可以通过训练于后天获得,可以不断提升其资质。只要每天坐在书桌前,训练将意识倾注于一点,自然就能掌握。
我看时类比自己早上的习惯。
我在极度悠闲的时候,总是在大早上起来,看小说,看漫画,然后看到吃午饭....【在家里】
或者一大早起来去食堂吃早饭,坐在食堂看书,看漫画,然后看到吃完午饭回寝室....【在学校】
好像没啥区别哈。
但我也有过连续早上起来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体验,写程序,写博客,写小说。确实一段时间内,会觉得自己专注力肉眼可见地提升,最初可能三个小时里有意识就不到一个小时,到后面可以到两个小时以上。
但这种增长到后面会变成一种自我怀疑,我在想,我每天早上起来做着相同的事情,好像陷入一种时间循环的错觉。觉得昨天,前天,大前天的早上都是一样的,好像明天也会这样。
然后我就会报复性地停止,开始早上看小说,或者再狠一点,直接早上起来打游戏。习惯被破坏之初会有一种爽快感,和一种异常的强愉悦感。但是后来大脑适应高多巴胺后又会陷入另一种无聊,然后可能一个早上默默翻着steam的探索队列,但是买了几个游戏一个也没玩超过十个小时。
我现在依然不晓得哪一种方式是对的,如何度过我的早上。
但我觉得,每隔一段时间改变一下,并且,适当地留出一些“休息日”,是很有必要的。
世人时时有人嘲笑每日坚持跑步的人:“难道那么盼望长命百岁?”我却以为,因为希冀长命百岁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多。怀着“不能长命百岁不打紧,至少想在有生之年过得完美”这种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是。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过,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远为满意。跑步无疑大有魅力:在个人的局限中,可以让自己有效地燃烧——哪怕是一丁点儿,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职,也是活着(对我来说还说写作)一事的隐喻。
前面说,我希望保持连续跑步的习惯,我希望保持早晨专注的习惯。这些,不是为了“长命百岁”——不断进步。
有一类人,似乎性格是“工作狂”——只要一时半刻休息不工作就会焦虑。或者说只要一天没有产生进步就会感到焦虑。
我享受闲暇,如果可以,我更希望能够一直闲暇。但我不得不学着专注,是为了能更好地保留一点点闲暇的时间。
另外,我突然发现,正如我之前提到我每天打开一本书来看对我而言是一种对抗,其实连续跑步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我最近反而忘了它,得重新捡起来了。
这种对抗,让我意识到,我存于现在,让我能够更好地意识到当下处境。对闲暇感到感激,而不是在漫无目的里迷路,无聊。
这种对抗似乎越来越顺利,比起最初,但偶尔还是会想偷懒,不能超过两天哈。
我明天要去跑步,如果可以,后天我也希望如此(大声)。
在似乎可以写下去的地方,果决地停下笔来,这样第二天重新着手时便易于进入状态。欧内斯特·海明威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
今天正好在跟着《C++ Primer》写代码,正好在自己测试标准输入流,是偶然间发现的,并且也从果到因推出了不少有意思的推论,让我知道了cin的输入流实际上是一串,一次推进一个,还有type error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没探究。
刚刚正好下课了,不得已停下来,但回来后我就一直想着要开始写。这种推进力是源源不断的,简直就像看了色情影片却不自慰那么即使远离了还是会不断回想。这个形容似乎不太雅观,但是我找不出更合适的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