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的心态》 阅读手记
光看标题会以为这是一类有点笼统的成功学,混杂着鸡汤的书。但随着我看下去,我发现,这个作者,简直就像是多年后的我,反对所谓一心多用,反对所谓的“效率”第一,完成工作量、学习速度等等不是评价指标。
他和我一样,认为,收束而平和的意识与当下的存在意识,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才是最为重要的。同样是个“意识流”的人,而且,同样是个拖延症hh,也准确描述出了拖延症的折磨和焦虑。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立刻赢得了我这个拖延症患者的亲近。
有时候,我们必须马上着手做好几件事情,但问题是,我们总是习惯于一心多用,以至于当我们决定集中精力专注于某项活动时,我们做不到了。我们的大脑如此躁动不安,而且,这种躁动不安具有强大的惯性。它不希望停下来。它让我们筋疲力尽、过度劳累。我们发现自己没办法安静地坐下来,而且也没办法安静下来。不过,练习的心态是安静的。它将思绪放在当前这一刻,有一种类似于激光的精确焦点和准确度。它服从我们准确的方向定位,集中我们所有的精力,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是平和的,完全不会感到焦虑。我们的状态,就是在那一刻应当所处的状态;我们就是那一刻我们应当成为的那个人,并且完全清醒地知道我们在体验什么。
不讨论分心带来的焦虑,这种躁动不安具有强大的惯性。它不希望停下来这个我觉得非常恰当形容了我明明有作业却迟迟拖延着不去做,总等到dead line的才长长吐一口气,然后去做的那种心态。
以及,后半段,我们就是那一刻我们应当成为的那个人,并且完全清醒地知道我们在体验什么。
这种状态也和我开这个帖子的初衷不谋而合。
这是当时我的初衷——
因为写代码和看书有点根本性的差异,就在于,看书时,我更能够感觉到"现在"的存在。换种说法是一种深入思考自身处境的能力。我希望每天能够有一点时间,能够让我觉得自己是存在于当下的。并且把它记录下来。
我希望通过每天看书,记录,来短暂进入这个状态,保留一点意识,而作者试图把这种意识扩散到日常练习。
现在我意识到,我的人生观在我20岁刚出头的时候开始改变。也许这句话你听起来十分熟悉。在此之前,我对许多事情产生过兴趣,刚开始时也确实投入了许多热情,然后就相对较快地失去了激情和动力。首先,我会选择某项特定的活动,比如说体育锻炼。然后,我开始去健身房健身,购买一些合适的运动服等,真正地沉浸其中。过了一段时间,最初的热情开始消散,我越来越难保持原来的激情并遵守锻炼的戒律。从那一刻开始,要按照既定的锻炼日程来继续练习,成为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我开始为自己逃避健身找借口。比如,“我下次再补上来,或者在下周上班前多练一个上午。”然而,这些都是蠢事,因为我不会遵守这些承诺,而且越来越心安理得地把锻炼身体这件事情丢在一边,到最后,彻底地偏离了最初确定的目标。此外,我还会产生一种觉得让自己失望了的不安的感觉,再加上一种自己并没有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因为我没有努力去完成一件我已决心去做的事情。到最后,我会对某项特别的努力完全失去兴趣,相当于再次回到原点,然后开始搜索下一件能填补我内心空虚的事情,再度开始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段话其实没什么值得注意的,甚至我也写过类似的,但正因如此,作者对心态概括得在我看来,非常准确。
易经里有一个看相来知道一个人是不是三分钟热度,看眉毛,眉头聚而眉尾散,好奇心重,但每一样都坚持不长。
我刚刚特地去照了下镜子,我就是这种。当然也不能因为说,面相如此我就自暴自弃了,相是可以改变的。
但确实在我大一入学的时候,我在3d建模,板绘,游戏制作,电子琴各个项上都投入了一两个月的时间,但没有持续下去。
当然期间会放弃也是因为一种感觉自己陷入“没有进步”,“不知道方向”的困境,进而把好奇心消耗光了。而作者,连这个也准确地预测到了——
不过,这种对学习的渴望,仅仅只是第一步。如果没有理解练习中的正确的技术性细节,不了解我们自身内在的努力,几乎可以肯定,我们将耗尽那种助推我们付出心血的原始热望与动机,让我们感到无法实现目标,进而感到那些目标只是在短时间之前才值得为之努力奋斗。
这个翻译应该有点问题(有点误导):进而感到那些目标只是在之前显得有意义。【现在没有意义了】
一天,我在照顾女儿时,发现自己感到十分失败,甚至有一点点恼羞成怒。我已经为本书打好了全部腹稿,但我的想法还有待写出来,因为我还得照看孩子们。我注意到,我已经成为那位没有拉紧战马缰绳的骑士。我让我的思绪偏离了照看孩子这项任务,老在想着写书的事情,而不是乐享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我“拽紧缰绳”,把写书的事先放在一边,等到下一次既定的写作时间到了,再来认真写书。突然之间,我感到轻松了不少,压力顿时消除,一下子沉浸在之前一直没有体会过的和女儿们欢乐玩耍的快乐中。
我也感到恼怒,因为我实际上把今天的这点码字的平静时间浪费掉了。
因为我从大概七点就想着等下要去洗澡。但是我迟迟不前,打游戏,看书,包括现在码字,等下洗澡的念头一直萦绕在身侧。
所以即使,本该在码字时获得的一丝平静,也夹杂着,赶紧码完,码完洗澡的这种压力。我也要像作者一样,拽紧缰绳,我该先去洗澡了,之后再也不拖着不洗澡了,一个晚上意识都在“四处乱跑”。
即使今晚的废话已经很多了,而且我已经说了要去洗澡了,但还有点废话得补充下。
这本书,可以长期看,反复看。这个作者,简直和我是同一个人,所以今晚很多废话可能都很私人性质,如果你不是拖延症,就不用勉强自己看下去了。
另外,我和作者有点根本性区别,大概在于,我尊崇道教的做法,我更多向内寻求那种平静,比如看小说也会使我平静,而作者把这种平静作为一种约束,作为一种训练,把保留意识像是握着控制马的缰绳,在学习,练习中获取。
但有一点他和我一致,在于,大量地话语会让意识迷失,沉默是金,这似乎是一首歌。
行吧,我已经神志不清了,废话太多,下次我决计要保持缄默,惜字如金。但这次碰上作者简直就像碰到另一个自己,然后一个人像傻子一样独白起来。
人们对于共同的回忆往往能热烈地谈上一个小时打者不适简单的聊天,而是原来仅属于自己的怀旧之情找到了可以分享的对象,从而开始的一种憧憬已久的独白。各自独白一番后,突然发现彼此好像各在断崖一岸,早已无话可谈。 ——《奔马》 三岛由纪夫
这回真的要走了。
根据我的观察,他们打高尔夫的水平与我当初弹钢琴的水平大体相当,然而可以这么说,他们并没有从书本上学习怎么打高尔夫。他们水平很差,看起来根本不知道怎样来纠正自己的问题。
我的意思是说,尽管他们多年来一直保持每周打一次高尔夫球,但依然没有达到起码的水平,比如说,他们打了这么久,还是不能把球打起来。他们无法朝着自己正在瞄准的方向击球,没有任何进步,而且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按理说,他们打了这么久,原本应该不但能把球朝着目标方向击出数百码远,而且还能随心所欲地控制球的高低以及球在飞行过程中的曲线,等等。但事实上,他们完全不知道应当怎样挥杆,或者也根本不晓得在挥杆击球的时候应该采用怎样的姿势,但是,尽管他们缺乏这些基本技能,却依然在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击球,并且期望出现不同的结果。把这种现象和音乐领域进行对比,好比某个人弹了20年的钢琴,依然感到失败不已,因为他无法同时弹出多个音符,并且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当用手指来弹而不是用手肘来弹。
两者我都不怎么了解,高尔夫更是一点没接触过。
但是,今天晚上八点我从球馆前经过的时候,我在里面看到好多院队的人在打气排球,也有一些人没有穿队服,但技术也不差,比如我很多,至少,跳跃扣球很稳,方向也能控制,第一球也接得很稳。而且里面男女混打,赏心悦目。
我大一大二也选了两年的排球,但是因为老师需要照顾很多没学过的,两次都是从0学,但我并不能把我的技术最终也只比懂得规则略高一些怪罪于老师。因为练习本身在我,而不是老师替我练,两次我的队伍都在小组赛中呈现中上的水平,而且我的水准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这点让我有点讶异,按照常理来说,我接触排球两年了,应该会比其他人强一些,但实际上没有。时间从来不是衡量标准,就像上面那样,十年,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第一点是,我的心态实际上也和上面“每周打一场高尔夫”的人一致,我从来没有刻意练习过什么技巧,感觉健康就好。我觉得,输赢不重要,说起来我实在是更适合跑步,或者说跑步更适合我。
第二点是,我总是试图以自己周围人的水平来做一个定位,我在队伍里,也总觉得,差不多就好,不拖后腿就行。
第三点无能为力,打球至少得凑六个,没比赛,周围就不想练,别人不想练,我也就有借口不练。
但我在球馆里的时候,看着他们拦网扣球成功时互相击掌,欢呼,我有点开心,但也突然感觉到一种时间感,就是我再过一两年就走了,可能再也见不到这样一幕了。
那一刻我突然萌生出要把一样事情做到我的极致的念头,当然不是排球。
跑步。
写代码。
对于跑步,我希望,这一次能坚持多长,就坚持多长。至于是追求PB还是追求长距离,那再说。另外,跑步外,生活习惯和饮食的约束,同样重要。
对于写代码,我觉得,以前我总是吭哧吭哧地写,然后过段时间又发现原来写得很烂,可以有很多优化。看书学,是有必要的。即使水平很低,也能写代码,但我想尽量提高这个水平。先是CPP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