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 “郡主颜如玉,郡主世无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这过程中我不是那么舒服,从进了原创剧情后感觉到水平下跌,弥弥古丽性格被改的软弱无主让我几度气愤。但我也同样被杜公和二叔骗了不少眼泪。 最后结局想起的只是,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那么便够了。如果说还有什么,就是我心里总还有那么点遗憾。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便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送别了李长歌离开长安,也送别了我心中所臆想的长安。 也期待有一日能看到达叔笔下的长安,以及李长歌。 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完整看一遍的剧,但够我一辈子看的剧。
一点前言:

这一幕是我在漫画里感触最深的一幕,那场雪不是初降,而是再往下下就能退军的寒风大雪,天寒地冻,李长歌身负重伤,又染上风寒发着高烧,但是她身着单薄素服,赤足踏雪抱着公孙刺史的头颅一路走到鹰师特勤前献降,被俘虏后她又备受病痛和伤势折磨,漫画里隼那个呆子那时根本就不知道李是个女的,李长歌只是让他吃过亏的手下败将,他有点欣赏他,但是不多,也根本没有电视剧中处处照顾维护那么舒服。
隼的鹰师是否是仁义之师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隼绝非善类。
方才我又去看了,剧组倒是把台词还原了,也算是坚持。
和漫画有出入的地方相当多,有一些我不喜欢,但有一些我也认可。我认可改掉隼的人设,让他成为一个恋爱脑,这是他们最好的结局(漫画里后期我觉得回走向对立面,不过剧中太早发现李是个女子反而有点可惜,我更希望看到隼把李先当做男子后面再反转更有意思),我同意把李世民的态度放出来并且是向着长歌的,我认可加入永安公主一线,双线推进,但我不认可弥弥被改的这样软弱无主见讨人嫌弃。但如果一定要总结,我只能说,我看到了我想看的东西,尽管这过程中很多东西是我不想看到的。在都看完之后,我依然喜欢这部剧,并且把它列入了我的重看清单,一部高高束阁,仅仅只用于缅怀的,电视剧。
一点花絮:郡主颜如玉,郡主世无双。
在看之前,我写下过,在选角上,李长歌虽有西域血脉,但俨然是中原的乌发模样,我觉得古力娜扎更适合李长歌的选角,而且从脸型上我也觉得更适合,我写过,我觉得因为热巴看上去有点傻傻的。
以及,我还写过,阿诗勒隼是突厥血脉,加上草原人多食牛羊肉,吴磊骨架太窄小不合适,起码要找一个像发福的黄晓明那样体型的人。
后面,我发现,他们两人让我入戏时我无一分不满,李长歌的狡猾机灵半分不减,而且我喜欢李长歌在男装时像个海王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收“妹妹”的行为。
郡主颜如玉,郡主世无双。哈哈哈!

长歌行: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这是一部,我一辈子大概率都不会再完整看一遍的剧,但,也是够我一辈子看的剧。
有点矛盾,大概率不会再看,是因为这里许多改编实际上让我很不舒服,弥弥古丽的性格被改的软弱无主,魏皓二人对长歌的误会持续到了接近结尾。而且又处处为难。如此多的戏份不应该被浪费在和杜尚书和长歌的对抗下。甚至为此挤掉了原本属于漠北的戏份,我非常期待那边的展开,我非常期待长歌作为漠北王的亲侄女,李世民的亲侄女能够为漠北和大唐之间做出什么,她的雁门行能够在这样的乱世中起到怎么样的作用。我期待这样的展开,我希望长歌能够真正作为漠北王的侄女去,而不是临时要了一个名分,作为妹妹去。
很多改编是我觉得不合适的,但现在想想可能是我想的太过于宏大了。这也是我实际上在剧末,对长歌和隼选择了隐于野的做法总有一种芥蒂。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我不太懂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具体含义。但是我觉得歌隼二人选择的是前者。
虽然他们二人究竟最终会如何是我也想象不出来的,但是我知道剧中的结局已经是最好的原创了,在书中,歌隼二人究竟会不会选择反目,这还是未知的事情。至少在剧中,隼从未怀疑过,伤害过歌,这虽然是一种恋爱脑,但是这是我想看到的。在书中,隼并未直接表现得像长歌那样心向仁义,也没有表现得他们多么志向相同,只是告知,若是日后对立,则短兵相接,不必留情。
似乎是一起喝了一场酒,那是断更前的最后一章?
无论从歌隼二人的关系,还是二叔和李长歌的关系,还是杜老最后和李长歌的关系,最后所有人对于李长歌的看法。我都是非常赞同和喜欢的。
虽然,长安是再也不回去了,但是它依然在那里。
就像萧皇后,即使隋灭了,她回长安时,也说,她回家了。
况且,有李世民,有李长歌二叔在的地方,绝对一直是李长歌的家。
只是,剧中,经过两天没日没夜地观看,加上一天早上的投入,我的肝已经隐隐发虚了。
送君已千里,终须在此别。
就像李世民最后知道李长歌假死也不愿意回长安时他是释怀地笑了,他支持她的选择,我面对这样的李长歌,我还能否坚持我最初那个天真的想法,我只是怀念李长歌身着红袍驰骋骏马在长安当个小霸王的样子。我只是怀念我那臆想的长安,我那虚无的大唐。我最后才恍然发现我和奕承公主一样,只是一个幻想的疯子。
李长歌,多谢一路陪伴,也许我比魏郎君更加优柔寡断啰里啰唆。我的道,又找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