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春天二十公分的雪兔&肖申克的救赎
凿洞
首先这是一个凿洞的故事。
肖申克监狱里的一个囚犯和冬天里的一只都在为了自由凿洞。
结果是,那个囚犯花了 27 年时间凿到了下水道并且等待机会成功逃脱。
而兔子在过了一个多月后回到地面,因为缺乏水源和食物,它把纸箱子当做食物,把积雪作为水源。在积雪化了之后它才被主人发现。最终救回来了,之后又很乐观地缠着主要要吃的。
自由
兔子为了自由而凿洞,这个说法是我杜撰的,就像鸟儿不想被笼子围住,或者鱼不想待在鱼缸里。这些想法实际上都是人们杜撰的。
鱼是否真的不想被关在鱼缸里,如果是,又是否存在个体差异,就像有的人们有的倾向独处,有的倾向交往。那么鱼是否也有这种倾向,比如有的倾向于待在鱼缸里安静睡觉,而懒得在海里担惊受怕。
至于兔子是否真的出于对自由的渴望,或者是否理解自由,这是我不能解释的。
但是那个囚犯确实是为了自由而凿洞的。但这里的自由是一种隐晦的产物。
下面我们简称那个囚犯为 K。
小说和电影都存在的部分是,K 为警卫队长提供捐赠 3w5 美金给妻子来避免扣税,并且交换是请 K 的同事每个人喝三瓶啤酒。
K 让同事感觉到了自由
的滋味。
在辛苦工作之后能够看着夕阳喝着冰镇的啤酒,在那一刻,有一种仿佛自己不在监狱里的感觉。
这里的自由也有种局限性,但是它却通向广义的自由。
在监狱里的人们能感觉到的自由,并不是离开囚笼,相反,里面的图书管理员 D,在经过五十年的体制化训练之后他彻底依赖上了监狱里的生活,在监狱里,他是为数不多的上过大学的知识分子,是图书管理员,他有自己的定位,但是离开了监狱后,他只是一个有风湿病的六十八岁老头子。
所以让人感觉自己不再在监狱
是一种自由,或者说短暂的自由。
这里的不在监狱
和实际的不在监狱是两码子事情,它是一种幻想的自由和纯粹,就像看着《长歌行》时幻想的大唐,和长安,它就在那里,但是它是虚假的,却也是无比纯粹的。至少它给人精神上的满足。
希望
第二次是电影中原创的,K 利用监狱里的广播,广播了一首意大利歌曲,里面有个女人的嗓音,那个时候囚犯们听到了那个声音,都感觉到了好像有什么东西存在于那里面,或者说本来不应该属于这里。
那个可能是希望。
对于大多数无期徒刑犯人来说早就已经丢弃掉的东西,但是在那一刻,他们从音乐中找回来了一点,虽然好像并没有认出来那是什么感觉。
而 K,则说那个音乐会长久地给他带来那种感觉,因为音乐的记忆性,他能够在任何时候想起那个音乐,感觉到那种感觉。
我有点理解,但是很难体会。
消磨
监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罐。
于是乎警卫和高层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囚犯们有自己的爱好,只要这个爱好是安全的。
据说有个男人雕刻了三座雕像一个男婴,一个蓄着胡子的青年和一个中年人,说这是上帝的三个阶段。
后面那三座雕像好像被陈列在了州长的展览室。
也有的人在这里考取了大学文凭。
但这里的人似乎也有一些通性,比如所有囚犯都对和法庭以及越狱的小说怎么看都看不腻,甚于色情小说。
也许这里面也隐含了自己渴望的自由和仅存的一点希望,只不过一样,很难察觉。
压力
对于决定越狱的 K 来说,压力是无与伦比的。
他在一天发现了墙壁的混凝土似乎造的有些疏松,于是他开始凿墙。
而凿墙会面临的压力有:
他可能会有室友,这会暴露他的秘密。
他可能会中途换监狱,那么被发现凿墙会有更大的惩罚。
如果没有监狱蓝图,他很难确定自己会凿到哪里,有个有意思的新闻是一个囚犯凿到了警务室,刚刚露出头就又被抓回去了。不知道真假。
如果中途假释被批准,然后清空牢房的时候被发现凿墙,那么他会再次锒铛入狱。
他并不确定自己凿墙的行为需要持续多久,十年,二十年还是五十年。事实是他花了二十七年。
凿墙成功后被捕是更麻烦的事情。越狱的人很多,但是成功的人寥寥无几。
如果这些压力因素是我面临的,那么我会崩溃,无法正常思考,面露怪异的神情。整日忧心。
这也是我整本书里印象最深的部分,就是 K 的自我克制。
有一句评价是,对 K 有利的事情他会一次讲一点,而对于他不利的事情他只字不提。一年他只喝四次酒,生日两次,圣诞,除夕。
而我是非常没有自制能力的,也许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我格外地在意。
逃离。
这似乎是一本短篇小说集的名字。
我似乎也格外地喜欢这类题材,是不是因为,我也是这样身处囚笼的人?
我的希望和自由又如何靠近?
我发现我就像无法解释雪兔的感受,我也很难解释自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