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年一萬元的價格,賣掉我剩餘的壽命。》后 - 一切都在最终关怀之前
先来讨论两个番外。
即使是过去分文不值的人也能够露出未来一片光明的微笑。
这是第二集中那个“人贩子大叔”和书店店长的互动中店长对他说的话。我不太清楚那个小女孩和那个大叔是什么关系,因为这种不明的关系,我暂且将他成为“人贩子大叔”。
小女孩提到如果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三十亿日元,一个是和大叔在一起,那么她会选择后者。以及在大叔提到能够给她买冰激凌以外的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她提到了妈妈。这一点有点深。
那么我给它一个假设。大叔会因为小女孩而转变,并且过上“光明”的人生。
作者借这个番外和大叔的话瓦解了我最初的一个疑问。如果有机会得知我的未来是i什么样的,分开讨论好坏,我是否会选择卖掉寿命?
大叔提到了一点,尽管现在缺钱用,但是如果他的未来潦倒,我也不能指望卖掉它来接济现在。而如果未来真的非常值钱,那现在的潦倒便变得没有那么难以忍受。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卖掉都是不可取的,在他眼里。
这个应该是漫画化时画师的想法。
尽管避免对别人产生好感,也无法避免所有。而且不存在绝对的一成不变。
毫无感情的三十年也许不值得过,不值最后相伴的一个月,不足最后无所牵挂的三天。
和某人的邂逅,联系,总会是改变我们的契机。
这个是第三集宫城的视角中我看到的。
也许是人类总是无法忍受孤独,哪怕面对明知命不久矣的人,还是无法忍住地去倾泻自己的情感,哪怕之后会面对更加强烈的孤独。每次都下定决心,每次都忍不住。
也许宫城没有碰到楠木,会毫无感情地度过三十年,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别的监视对象也许并不都像楠木和那个女生那么好相处,而自己又只是透明人,如果孤独也算情感的一种,那唯一的情感也许就是孤独了。然后在时间结束后,年近半百地开始人生,怎么想也不会是一个好的开头。
而和特别的某人的相遇也许总是会成为她改变的契机,即使年近半百。
而从结尾来看,她在被楠木几乎还清了债务后,再工作过三年后,也过上了充实且光明的人生,余生很值钱。在那个时间线的她选择售出自己的余生。而选择与楠木度过剩下的三天。但是另一个时间线,被她出售掉的人生中,也许她遇到了另外一个人,并且楠木也只是成为了回忆。
从这一点来想,无论如何,任何人之间的距离拉长,他们的关系也总会变淡,强烈的情感的维持是需要代价的,这个代价也许是从此不再对任何人产生任何情感,而这点我们在上面讨论过,是不成立的。
而真正拉长距离的不一定是空间,而是时间,直子和木月。分隔在两个时空。
也许我不该避免邂逅,自我学习和自我改变是存在的,但我也想被美少女拯救啊。
我自己的想法。
想起来先前看的一部日系轻小说,《恋爱要在模拟后》。这本书的前半非常好看。它描述了主人公可以通过模拟器来提前地对可能产生的未来来进行一个模拟。甚至可以从每段模拟中提取所学到的经验。主人公可以提前地预知一些事情,前两段恋情深度很可以。
即使没有触及到存在主义的一个最终关怀,但是也不远了。
那个最终关怀就是死亡。
在《三日间》中提出过,最后的三天,也许比被卖掉的三十年,比原本剩下的三十天要更加有价值。
对于这个看法我不表示反对,但也许内心深处也会存有只要活着也许就还存在转机的这种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过分信赖。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要放在一个问题之前,那就是死亡,最终关怀。
如果能够直到死前都一直和宫城在一起,比起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死,于是浑浑噩噩过日子,然后又对要死感到焦虑和恐惧。最后不知觉间或者充满着恐惧地孤独地死去,我是愿意选择三天的。
关于最终关怀应该怎么破解,我也不太清楚,但我觉得它们和模拟器和这部作品有关系,于是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讲。
如果可以我也想自己写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