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观后
题外话
温度对于大脑的工作和心情的影响比你想象的要更大。
在我们开始之前,如果你觉得你的脖子衣领周围一圈有点热或者不适,或者四肢关节和末端觉得在无端发热,或者眼睛始终无法聚焦。那么你应该首先放下你手头做的任何事情然后先找个有空调的地方待着。(当然我这里是南方,所以我不太懂冷到不行的感觉,如果你同样被影响思考,那么也请躲进房间里)
我犯了这个错误,相当长的时间里,因为我的台式机连接在客厅的电视机显示器上,于是我一直选择在外面写东西。而我不喜欢风扇的声音而且在我看来风扇通常没什么用,更多时候是个心里安慰,因为在热的时候风扇不能降温,在冷的时候更用不上,于是经常在下午两三点三四点的时候在外面,刚刚便是,气温 31 摄氏度,我尝试打开了一下阳台门,一下子心情便烦躁起来。也许可以通过冥想来欺骗大脑稍微静一些,但是效率很低也很容易再次陷入。
不以逻辑运算速度来说,仅仅只是我在写这篇博客的丝滑程度,在外面我就写不出来,或者说写得相当慢。这么想想我在客厅几乎没写过什么东西不管像样不像样。
表演容易陷入自我欺骗和自我怀疑。
因为在客厅,所以偶尔背后有人,或者经常背后有人。那么就有了被监测的属性。
之前在外面写正经东西的时候我还不是特别在意。但最近这段时间我通常写会儿代码看会儿网文,行为存在异化,看网文的时候,至少来说不会心安理得,那么表演的性质就会加重。比如在看网文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留意背后的目光,以及对那种沉默的一种逆反和对抗和想象,有点像金阁寺里沟口(是这个名字吗,反正就是那个口吃的)对主持无声的暴力的恐怖想象,他觉得主持知道了自己的恶行但是却不点明是一种比批判还要严重的暴力,沉默的暴力。这点可能得心理有点扭曲才能体会到,当然我恰好有这么一点别扭,大概是高中时看三岛时留下的。
即使一周下来监测者没有表达过任何意见,但是被监测者却会自行脑补出非常非常多心理活动和博弈,类似猜疑链。
以及被监测者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一种正当性怀疑,即我这么做是否只是纯粹的表演,还是说我只是为了表演所以才这么做,即使正常的一件事情也会被潜意识里莫名的博弈而妖魔化,而且博弈会日渐加重。而我们的大脑原本就资源有限,我的潜意识还悄咪咪给我占了一半的 CPU 和一半的内存,可想而知。
如果心理没有那么扭曲的话,大概也可以体会一下这点,比如在客厅动漫碰到一些比较涩和比较容易引起误会的情节的时候,而背后是你的老妈,你可以想象一下,和你独自在房间里看,应该是不同的。至少在客厅看的时候,我几乎没有变态地笑过,而在房间里恰反,我几乎放低过嘴角。
表演是下意识的,无法控制的,至少一个正常的人会无意识地这么做。
音乐和噪音,我是否应该边听歌边写东西。
从结论来讲,是不该的,比如写这篇时,刚开始我在外面,空气燥热,心情比空气更燥热,然后我躲进房间里写。大概写完表演那节的时候,我已经陷入一种比较心流的状态了,可以说这个是我的最好状态。
最好的状态通常不是在开始时就有,而是在进行时有。
这点其实和我之前所坚持的番茄钟有所相悖。但似乎又相补。
番茄钟主要是对抗我长时间无意识的拖延,它指导我应该什么时候开始。但是至于要不要结束,这点有待商榷。
对于需要大量运算的工作,也许很容易感到疲惫,但是以我目前的状态,我觉得即使保持个一两个小时或者两三个小时大概也不会下滑,只会觉得有点无聊罢了。也许这是写网文的很好的状态。但我连看网文的时间都不够,也不太可能抽时间去写网文。创造世界更是需要时间。
我前阵子又拾起了番茄钟的习惯,不过我把时间都定的非常低,15分钟,20分钟,而且期间还充斥着音乐,因为我觉得我的状态确实不好,那么做实际上错了,错的相当离谱。
好的状态通常是逐步进入的,而不是开始就有的,如果开始就那其实很可怕了,说明状态在逐步下滑。
以及听歌,休息时间是可以听歌的,但是写东西的时候,白噪音实际上更合适。比如我目前自带的的白噪音应该就是我笔记本的风扇声。
以及,听歌不适宜一直听,听得很久,我尝试过在几种情况一直听,第一个是跑步,第二个是打 moba 游戏,第三个是休息时。
而听歌通常可以让我在跑步时感觉不到累,打游戏时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中间听了什么都不记得,而休息时,通常会停不下来而一直摆烂。一直听歌也很容易进入一个 zone, 但是这个 zone 是不利于思考的,或者说抑制思考的。于是乎对我来说,在写东西的时候听歌实际上是一个 debuff。推广之,一切需要思考或者计算的事情实际上都不应该在听歌的时候做,比如写代码,看小说。
以及听歌应当节制。
适度的饥饿感是有益的。
我在学校的时候,因为三餐很规律,我通常很容易察觉的今天是不是写出什么东西了,或者今天摆烂了一天,可以简单地感受一下自己有没有饥饿感。
可能有序和无序的大脑对能量的损耗功率不同。我在小时候通常会觉得学完一样东西后会很饿。后来会觉得写一篇长文后会很饿,比如我现在已经有点饿了。
这种饥饿感并没有不适,它是那种在喉咙处到胸口处的一种紧缩感,也许它并不是一种饥饿感。
可能是思考带来了饥饿感,也可能是饥饿感更有益于思考。至少,在血糖飙升的时候是不那么容易思考的。所以吃东西尽量挑在不那么需要思考的时间。而思考时保持适当的空腹。
今天工作就到此为止了。
我通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比如今天提了两个不错的 PR,今天写了自我感觉不错的长文,于是乎我觉得好像今天已经“死而无憾”了。我相当容易陷入这种满足。当然这种满足的连续缺失也会很容易造成我的心理压抑,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做。
是否应该继续做?这是一个问题,我并不是一个工作狂,而且,长时间的工作不一定会带来更高的收益。所以这里应不应该乘胜追击,或者就此止步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也许和村上写长篇小说的技巧有点像,应该停笔在合适的,最容易往下写的地方,方便下次再写,而不是依赖灵感,一次写很多然后等待灵感再来时接着写。
村上的理由是这样的,依靠灵感喷涌的写法,输出通常是起伏不定的,他做的更像是在开凿油井,一点点发觉和抓住自己的灵感并且应用,这么做通常是稳定的,但也是很考验体力和精神的。
所以他工作的时候经常是个 loop, 似乎在早上工作四五小时,然后跑步或者游泳,其余时间都用来放松闲逛和看书。
这个工作 loop 实际上也适合我,所以关键不在于我不够应该就此满足,而是在于明天的我能否继续输出保持良性循环。因为卡在一个艰难的 bug 然后第二天通常会继续消磨心力,可能就写不下去了。然后消磨几天下来就真的到此为止了。这点我最近深有体会。
任务是有难有简单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保持输出稳定,为此,也需要锻炼体魄和精神。因为这通常是个体力活。
停在容易往下写的地方。
我们之后才会进入主题。
天才是否是生来就有的,还是说天才也需要孩童时期的某些训练的激发?
是否能够做成任何事情,如果智力达到合格水平。
智商能否继续提高?
费曼为什么能够表现出惊人的理解力?那种能力是否简单用天才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