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右情缘》到《旺角黑夜》
追随张柏芝
港片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可能源于小时候我爸妈给我看的电影便是整蛊专家,花好月圆等等,从小我就港片有异常的亲近感。
而机缘巧合之下我先后看了左右情缘和旺角黑夜。我发现张柏芝饰演的两角有种宿命感的联系。以及我对其中隐晦的关联非常着迷,也许是两者之间共同的破碎感。
按理来说,Jane 和 丹 两者的受教育程度,遭遇,性格都完全不同。
左右情缘中身在法国的 Jane 喜欢艺术,靠画画维生,受到身边艺术家的影响,本身攻击性很高,对人爱答不理,而且通常可以三两句话就把人打击到。
而丹被迫混迹于黑帮盛行时代的香港,被迫做妓女,而性格上自然也是比较圆滑,每次开口总是下意识思考害怕伤到对方。
但两者在表达爱慕之意的时候有着一样的坦率。
Jane 追问 Sam(张国荣) 是否同时喜欢过两个人?那么现在呢?然后感受着对方的心跳就拥了上去。以及前面送了一副向日葵的素描,并且告诉 Sam 说花语是时时刻刻陪在对方身边。以及后面被表姐追问,你知不知道他大你很多, Jane 直接就回了我不在乎。
而 丹 和来福(吴彦祖)之间,始于阿祖打跑了小混混,而最终也终于小混混,像一个宿命的闭环,他们因为小混混而相遇,而也因为小混混而必然分开。这种宿命感有种说不出来的操蛋。
丹最初非常直接地告诉阿祖,说可以的话让自己找个地方陪陪阿祖,但是阿祖拒绝了,丹还非常诧异地说,我不会收你钱,毕竟你是我的恩人嘛。以及在逃脱警察追捕后他们共处一室,她特地吃了避孕药,但是阿祖像根木头一样睡了一夜。说起来丹似乎对于接客似乎非常的不避讳,比如她会错意后还给阿祖算起来了她接客的收入。就好像谈论买卖鸡蛋那样平常,这种随意感和漫无边际的聊天让我想起来挪威的森林里的绿子。
Jane 和 丹 似乎都有一种少女的天真感和率性,就好象是一只半大的人畜无害舔着掌心的小棕熊,这种感觉在面对和表达自己的喜欢时显得特别可爱。而这种可爱在张柏芝的演绎下显得无可挑剔。
两个故事的最终的走向都是 BE,而且两者都有一个象征性的,反复出现的事物,比如在左右情缘中,是向日葵素描,以及两条一样的首饰,分别在 Sam 的女友和 Jane 的手上。而旺角黑夜里,则是那一扎现金。
最后, Sam 看到那幅向日葵后,是什么感觉?Jane 是否还留着那个首饰?丹看到那扎现金后的感觉又是多么复杂?
这边解读是不必要的。
左右情缘里对无聊感和新鲜感的描绘
电影最初相当有意思,以一个非常非常沉闷的,墨绿色的滤镜开篇,而非正常的彩色画面。而张国荣开篇时说着,有时候用惯了右手,我们会想要尝试着用下左手看看。原本一直习惯着的某种模式,我们会尝试着去打破。
那段比喻大概就暗示了后面他出轨出到女友表妹身上这件事 =-=。
他是个 banker, 在银行工作的人,有一个谈了七年的女友,也可能是同居了七年,这个女友由邱淑贞饰演,而张柏芝饰演她的表妹,后面我就以表妹和表姐来称呼她们。
深陷囫囵的感觉我无法描述,也许我现在也正在其中。周围的事情一成不变,新鲜感在消退,随之消退的还有动力,而时间流逝随着年岁增长而逐渐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在你十六岁时,三年可能是你的五分之一,而在你三十二岁时,这三年可能就显得没那么长了。
用言语难以描绘的,那种无聊感,嘈杂感,反而被一个滤镜表现得非常好。
Sam 被委托去法国找一个画家收购一副画,而表妹是介绍人。他刚刚到法国时,周围滤镜的一个擦除和变换由墨绿暗沉到彩色鲜艳,让人瞬间眼前一亮。周围人们的交谈声音是清晰可闻的,而不是那种像噩梦萦绕挥之不去的碎碎念和嗡鸣。
也正是在这样的滤镜下,表妹出场,同样的,见色起意,Sam 在见到表妹的第一眼起就有点迷糊了(那一刻对视时张国荣的眼神恍惚不像演的,反而像自然流露),因为七八年没见,而谁能对十九岁的张柏芝不迷糊呢?毕竟吴彦祖似乎表示在旺角黑夜里和张柏芝躺在一张床上时都不敢转眼看她的眼睛,因为她太美了。(豆瓣短评第一条,可能是假的。)
如果说到了法国时,Sam 是感觉阴云终于破开了见天光了,而遇到表妹后则每天都像是晴朗天,而且还各有色彩。
短短的一周,却好像比过去的七年还要让人印象深刻。
这也是一个可怕的幻觉和错觉。这也让邱淑贞给了张国荣啪啪两声巨响的巴掌。因为全程都是原声直出,所以那两声是真的听上去好痛。
雪国里岛村和驹子的关系是否真的不可维系
每次碰到类似的情节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想到雪国。
岛村和驹子的关系非常的微妙,岛村有家室,甚至孩子都挺大了。而驹子似乎也有稳定伴侣。
但是他们一年一次地在岁后雪国里一个纯白色的村庄里会面,他们的第一次相遇,第一次分别,驹子隐隐表现出的希望对方可以多留几天,害怕对方不辞而别,但却也不敢奢望对方能够长久留下来。
而且他们的关系似乎相当干净,又或者说川端把故事写得相当干净,在我更年轻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它时,觉得艺妓纯粹卖艺不卖身,赴宴,练琴,喝酒,仅此而已。
后来再看时,看到有类似点香的设定,陪客时长等等,以及一个艺妓嫁人退休的事情,也意识到岛村最初想找个艺妓的意思就是纯粹性寻求的意思。(我询问我的同学说你觉得岛村和驹子间干过没有,他笑了好一会儿,说那肯定啊,我才终于确定。说起来这本书还是我借给他看的 =-=,不过接触川端最初是因为他借给我的一本古都。)
但是岛村非常的不坦率,明明就是希望和眼前的女子结合,却偏偏要对方找一个来。然后对话也相当有意思,以前摘抄过。岛村大概说过:如果一旦和你发生了那样的事情,那么我大概不会想再见到你。我只是想和你聊聊天,仅此而已。
而岛村似乎很好地戳中了驹子的感慨点,她说到确实在会有很多旅客,在走的时候会留下一些字条,或者说将来一定要来把自己赎走的话,但是这些话她们听得多了,也就只是当作对方对自己的喜欢。
我觉得川端把我想象中古时候青楼女子和书生间的那种暧昧感和不舍感表现得非常好。
那时我觉得 Jane 是否也能和 Sam 保持着这样的关系。
但是 Jane 在 Sam 离开后不久就借着送画的理由来香港待几个星期,她表示是自己在 Sam 离开后就好像什么都干不好了,好像被抽空了一身的力气,又好像是跌入了深谷。
这又是另一大幻觉,依赖的强制剥离,三日间的幸福里,宫城怎么也不愿意接受楠木的好意,楠木想让宫城偶尔睡一下床,但是宫城却总是像个熊猫一样坐在墙角,头偶尔点一下点一下。
因为对宫城来说,楠木只是命不久矣(三个月)的人,而自己之后却还得继续监视其他人,如果因为接受了楠木的好意,而让自己之后无法适应别人的恶意,那是更加可怕的,也许她已经经历过了。而楠木也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更早的上床从而给宫城留下冲澡的时间。更晚的起床让对方可以多睡一会儿,这些宫城都接受了,而且也都心知肚明。
相见时难别亦难,其实就很好地描述了这种依赖的建立和剥离。
很多受过情伤的人随着时间都会渐渐适应,并且总结出来一些用以引导和警示自己的话,这大概是心理自主的去依赖机制。
小别胜新婚实际上也是这种心理机制的另类 play。小别后再见那种难以压抑的雀跃,也许就是这种依赖渴望被重建的结果。
但 Jane 的到来捅破了三人之间的那层纸,Sam 得到了他的两个响亮耳光。故事迎来了BE,这是非常顺其自然的,或者说,意料之中,但我还是非常地想说一声,难道岛村和驹子真的只是川端的狂想吗?难道真的不存在于现实吗?三方和睦甚至四方和睦,啊,我带入想想我似乎自己心里建设也不够,我也没法评头论足。
那该死的宿命感和刻意营造的感觉
相比于左右情缘里我说它故事到结尾时会感叹都是意料之中的自然,但我在看时还是会渴望看到点意外并且一直看下去。
但是对于旺角黑夜来说,它情节的密集度,起伏,以及刻意营造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我在看时,我时时刻刻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但是导演就是该死的要让故事这么发生。
前者让我加重了代入感和惊险感,比如我生怕丹和阿祖被警察追击到了。
后者,则是该死的公式化,或者说为了让故事看起来起伏不定,让故事显得深刻,让故事启承转合,让故事具有那该死的宿命感而可以营造,推动情节,往那该死的方向发生。
好的故事无可挑剔,比如唐伯虎点秋香,武状元苏乞儿,故事简单的要命,但是能吸引人看下去,而坏的故事通常炫技,明线一条,暗线多条,主旨不能低,立意要升华。就好象汪曾祺的文章和中学生的作文。前者看着平淡,但是想着丰富,后者看着丰富,但是想着着实就二两白。
我记得我最初是因为尔冬升翻拍功夫来的,然后看到张柏芝和吴彦祖,忍不住想磕一下就点进来看了。对于我而言,故事并不是越复杂越好,因为那会陷入炫技,我是后看的旺角黑夜,早上看的,但是我现在对故事整体印象甚至不如左右情缘。把复杂的故事讲得清楚并且营造得深刻在我看来只是入门,真正强大的,是如何把简单的故事,讲得深刻。这就是学生与宗师的区别了。
而且,我愿意反复看左右情缘,但我大概不愿意重看旺角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