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娇与志明》后 - 牵绊
想看的是志明与春娇,先看的确实春娇与志明,这样我大概是错过了第一部了,即便再看,也不能如初看的纯粹。
但其实我什么也没损失,今晚本来只是在吃饭,也挺久没怎么认真看电影,想着打开来看看。能够用这一部来开头也很不错。
开头
不过为啥有点缝合感,就是春娇和志明之间的气氛,或者说电影前面一段的感觉,都有强烈的文艺片的感觉,镜头什么的都很随意,聚焦也很随意。刚刚开始提到曼迪(春娇挚友)的克夫事迹,非常有无厘头的小说或者电影的感觉。即使春娇与志明之间闹别扭,也都是轻轻松松的。有种喜剧之王里周星驰和张柏芝的感觉。
镜头
到了徐峥这里整个镜头都变了的感觉,变重了,变细腻了,就像从随手用手机拍的换到用专业机位和摄像机的那种落差感。也许是我一心看他的大脑袋了,就是觉得只要有徐峥的地方,画风就不一样了。也许是光环太重了,以及Ben(黄晓明),我实在是,虽然他口头说着,只是一直有人说他长得像黄晓明,我实在是觉得他放不下,有种不融洽之感。
杨的镜头我看得是最舒服的,以前小时候就看她和任贤齐的《花好月圆》很多次。后来又看了天生一对,我很喜欢有杨的镜头,让我有种回到从前的感觉。不过,杨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嫁不出去的女人,不管是花好月圆,还是天生一对,还是春娇与志明。
我喜欢唐伯虎点秋香,武状元苏乞儿,月光宝盒,逃学威龙,和花好月圆那样的,里面的幽默,和笑点,大概构成了我人格的很大一部分。
必杀技
但目前聊的是春娇与志明。我以前几次被海报吸引,也听了歌,虽然没明白和电影的关系。但说到歌,我觉得必杀技和春娇与志明更配。
一句为什么不找找你,我练到在倔强,再绝也
永没法比
求你别要如从前纯熟地碰我
而我问我为何还能够碰伤我
在志明一次次找春娇的时候我一次次想起这几句歌词,原来歌词唱的是真的存在的啊,我这么想。因为我没看过志明与春娇(第一部),而直接看春娇与志明(第二部),我当时只觉得志明有点烦,相当地烦。
但是,我觉得他烦,又是因为他像我,这让我从心底感到焦躁。长不大的这一点,他说自己从中四之后就再也没长大过,我似乎也是如此。高中时自我得很,一个劲地看小说,好像从里面看出我不用参加高考的理由,那个时候我给自己造的壁垒,到现在依旧。不能说一成不变,只是依然自我。
而且还懒了不少,以前至少会做做主题阅读,会好好写笔记,写观后,现在写影评都有点有感难发。
写得不如以前,也许时不如以前中二,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我又得承认我不愿意做改变。
当我什么都不考虑只是写的时候,写得才是最符合我心意的。也许我该找个时间慢慢把以前写的码回来,之前因为如果只是搬运的话,就好像现在什么都没有一样。
比起恋爱更想谈的是时间带来的牵绊
我之前有个不成说的理论,就是任何感觉,情感都会随着时间变淡,不管是我看完电影,小说后的感觉,还是对一个人的感觉,当直接联系断了,电影,动漫完结了。不再联系一个人了,这个感觉总是会淡薄的。而且无可避免的,让我一度感到非常悲伤。
叔本华的虚无似乎就是以记忆的这种虚无性建构的,提到,当回首往事,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微不足道。
但是春娇似乎就很反这个学说,她喜欢志明,是相当持久的。抛开喜欢,恋爱不谈,他们更像是被什么绑定到了一起。就是绑定,但不是绑死了,而是当你快要离开的时候,系在手边的线提醒你,还有对方的存在。
这是即便,碰到更好更好更好的人,也依然无可替代的。可能是记忆留下的,对方对自己来说已经不再只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了,而是代表了自己的一大段过去,或者说,一大部分的自己。
春娇提到,老头子(徐峥)喜欢的自己的那些有趣的部分,奇怪的想法,其实都只是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志明传染的。

这种和一个人待得久了,习性的相互感染,也许会比任何一见钟情都要更加让人亲近。就是,对方好像已经不再只是自己之外的什么人了,而是自己了。
当然那个只是我一种相当自我的阐述。他们的关系可能跟这个完全不一样,因为这种牵绊同样让他们痛苦,春娇在电话里说的,我很喜欢很喜欢你,但是你别再来烦我。
为什么呢,这么复杂。
老头子不坏,简直无敌,我中意的很,还很幽默,但为什么他就得一个人承受呢?